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政治 > 教研活动
“问题学生”的内涵及策略
字体【 】  编辑日期:2013/3/19    编辑:孙先进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构。[摘要]: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含义的陈述,分析了他们形成的原因及心理障碍,阐述了“问题学生”对和谐班级建设的影响,探讨了“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   危害  转化

  

 

  “问题学生”的内涵及策略

  

 

  

今天,作为班主任,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种种原因,在他们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如何认识、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已成为我们班主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新课题。

  

一、什么是“问题学生”

  

1、“问题学生”的含义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生中那些品德、行为不良,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成绩低下且经常不及格的学生。“问题学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最初也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天真无邪的心,有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报负。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所谓的“双差生”或“后进性”。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学生又被称为“问题学生”。

  

2、“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及书籍,网络游戏的危害。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得法,过份溺爱、教育方式粗暴,缺乏交流与沟通,父母离异及家长本身道德品质有问题。

  

(3)学校教育中存在盲点。在班级授课制下,班主任更多关注的是那些所谓的精英。而那些未被关注或很少被关注的学生们为了引起老师们的重视,经常采取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情感上表现出小叛逆,表现出与众不同,个别的标新立异。

  

(4)自身内部的不和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与父母过分夸大高考的现实价值,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部分学生的信念全部集中到文化学习上;而应该在中学阶段要解决的人生问题、思想问题、人格问题却被置于身后。这些学生一旦成绩好了,一俊遮百丑,成为老师与父母的宠儿;成绩差了,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使其内心深处失去平衡。

  

3、“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

  

所谓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阻碍接受教育教学的要求,从而不能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积极因素。班主任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心理,才能做好对他们的个别教育。

  

(1)自卑与疑虑

  

高中阶段的“问题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以前被公认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他们也力图改变自己,但以前形成的心虚、自卑和恐惧的心理,使他们对老师,对班集体极为冷漠、缺乏荣誉感,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原形毕露”,恶习重演。

  

(2)固执和孤独

  

“虚荣自尊”和“饶幸蒙混过关”的心理是“问题学生”在做错事后极为正常的反应。做错事后,对老师与同学的批评相当敏感:要么,与班主任产生对立情绪,一味强调自己的“自尊与面子”;要么,表现为默不作声,消极对抗,不愿与班主任沟通交流。

  

(3)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

  

缺乏信心、恒心和毅力是“问题学生”最大的问题。他们懒散、贪玩、厌学,学习上缺乏积极性,成绩普遍较差。在老师与家长的劝说与鼓励之下,他们也有过努力学习的念头。但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他们又无法拒绝外界的诱惑,于是努力学习也就成了“曾经拥有”,这势必造成他们在学习上的屡屡失败。害怕学习,谈“学”色变,成为“问题学生”共性表现。

  

(4)是非观念欠缺,辨别能力差

  

“问题学生”往往喜欢拉帮结派,他们宁愿冒犯老师与父母,也不愿得罪“朋友”,丢掉“义气”。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当他们在自己出现错误举动想法的时候,不能及时加以辨别与制止,在行动之后也不能及时加以反省与改正。

  

二、“问题学生”对构建和谐班级的危害

  

和谐班级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每一位学生自身的和谐,包括身与心、学习与娱乐的和谐;(2)同学之间的和谐。和谐班级是由若干彼此和谐的同学构成;(3)学生与班集体的和谐;(4)班级与环境的和谐,包括班级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外部环境又包含着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

  

“问题学生”的自卑和疑虑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自身肯定是不和谐的。他们自私,无事生非,经常打骂同学则导致了同学之间的不和谐;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又制约着学生与班集体的和谐;经常性地出入“三室一厅”,违反校规校纪,直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则扰乱了正常的校园秩序,损害了学校的声誉,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在此情形下,班级与环境又怎能和谐?

  

“问题学生”虽然在班级中数量少,但他们往往能量大,辐射面广,制约性强,是班集体中的消极因素,严重制约着班级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良好班风与学风的形成,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班级的构建。所以,班主任应该关注“问题学生”,研究“问题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和转化的目的。

  

三、“问题学生”转化的方法

  

1、用爱心去感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需要班主任真情投入,真心付出,关爱每一个学生,摒弃冷眼和偏向,用爱心去抚平受污染的心灵。班主任对待“问题学生”,不应该简单理解“严师出高徒”这个古训,对他们应该做到恩威并重,将“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一体。

  

2、用“闪光点”去激励。每个人身上有他闪光的一面。“问题学生”由于有较强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给他们以积极的断言。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激发其自信心。

  

3、以平等身份去对待。由于潜意识不自觉的主观因素,对犯同样错误的同学,班主任对优秀学生常常“给面子”,态度宽容,要求恳切;而对于“问题学生”,批评却是严厉的,要求苛刻,甚至伤其自尊心。这种教育行为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与班主任的初衷却是南辕北辙。因此,班主任要消除对“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教育行为上的不平等,给所有学生以公平。真诚地厚爱“问题学生”是每个班主任都应有的崇高境界。

  

4、以激励性评价为契机。“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要坚信,他们都是可塑性强的成长中的人,他们的明天一定会比今天要好。因此,对待“问题学生”,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期望,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格自尊和自信,而且还能密切师生关系,规范学生健康成长。从爱心出发,努力寻找“问题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闪光点,以第二人称的语气,用发展的眼光亲切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有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

  

5、以正确的家教观为辅助。“问题学生”的家庭对其教育不外乎是“高压”、“放任自流”、家庭教育不统一的不良家教行为。班主任应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要让其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使他们知道科学的家教方法:首先,思想上要十分重视;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榜样;再次,重视和及时鼓励孩子某一方面的点滴进步;第四,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第五,赏识孩子,舒缓孩子的情绪压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和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氛围。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班主任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确保优秀生优秀,又要教育好“问题学生”。试想,“问题学生”都能教好,和谐班级又怎么会遥远?“人非草木,熟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和赏识,就能融化冰冻的心;只要我们用博大的爱,就会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大厦,为他们的未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我们像园丁爱护每一朵鲜花那样爱护每一位“问题学生”吧!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陈洪庆,新时期班主任指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张敏,《对青少年实施个性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4、《教育艺术论》李如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