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政治 > 教研活动
对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字体【 】  编辑日期:2013/3/19    编辑:孙先进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对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铜陵市第三中学   孙先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对此,我的做法是,研究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需要。

  

一、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关于师生关系,众说纷纭,有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也有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主导主体论”等。新课程改革,要求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即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主张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即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这种观点完全颠覆了目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通存在着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的认识。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来说,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这会令起码的传授知识的任务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了。因此,借助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改变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势在必行。

  

二、对教学目标体系的反思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向的价值是从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目标在强调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因此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向的有机整合。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只强调认知因素的功能,而忽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于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随之产生。因此,强调教学中的情意因素的功能成为必须的选择。值得欣慰的是,新课改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中出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新课改还要求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本人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讲授“公司的经营”时,就以“三鹿奶粉”事件为题创设了一道情景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企业的经营者,你会怎样做?令我欣慰的是,很多同学在回答了如何生产经营时,都能提到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这不由得让我对国家的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

  

三、反思三: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我花了很大气力背得很熟,很快就忘了呢?老师说:忘是正常的,你应该再去背?我不禁想问:难道学好思想政治课就只有背吗?答案是否定的。诚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背是不可少的,但除了背我们就没有其他途径?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所有学生,然后要求他们死记硬背,这就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与自我体验权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学生素质的形成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的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其燃烧。教师不能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并让其成为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与学识,但这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很少的,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去动手,例如:在讲授“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近年来中美关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向其他同学讲述。当学生说到北约轰作我南联盟大使馆、王伟撞机事件、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时,学生纷纷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当学生讲到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和为解决朝核问题而举行的“六方会谈”时,学生们又陷入了思考当中。见之情景,我趁机问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应怎样做?在提问了几名学生之后,我总结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弱国无外交,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达到了认知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四、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传统的考试,试图通过择优排序这种方式,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来刺激学生进取。我以为,考试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因此,传统的考试违背教育规律。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考试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自信;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而,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终点站,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若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有鉴于此,本人借高三综合素质测评的机会,对理课班同学的思想政治课测评进行了大胆地改变:首先,让每一位同学进行自我评价,其次,让班级同学进行互评;第三,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最后,由老师综合上述因素给出一个评价的等级,评价的结果很受同学们的认可,避免了因评价不公正而引发的矛盾。

  

五、对创新精神的反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对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即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漠与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采用的方式。例如,在讲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我就提前将本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不能重复),让他们对选取的这个民族的文化进行探究:要求重点弄清该民族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成就,居住是我不知道的),博得了阵阵掌声。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特有的包容性也就呼之欲出了,这一节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不仅如此,这一次活动,也使我认识到:在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