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挥霍之林,我瞧见一颗种子,它的名字叫节俭;穿过铺张的火焰,我看到一条清凉的小溪,它的名字叫节俭;横渡奢侈之海,我望见一座希望的岛屿,它的名字叫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绵亘于中华五千年的不变品质。它是德行崇高的仁人志士秉持的修身理念;是善于持家治国的主人握有的安家治国之方;是攀比虚荣之人终将吞下的后悔之药,是穷奢极欲之人暮然回首的幡然彻悟。
北宋宰相寇准,在任几十年,始终俭约如一,从不愿建筑楼台亭阁享乐一番。平民诗人称赞说:“有官居鼎鼎,无地起楼台。”于是“无楼台相公”的称号就在群众中相继传开。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力倡节俭,身体力行:食粗粝、去精细,减车轿、仆从,不着华丽服饰,婚礼不用音乐。上任三年政风社情焕然一新。
古有节俭之人,今亦不乏节俭之士。著名影星成龙游览奥林匹克公园休息时,在自己喝了一半的矿泉水瓶上写下“成龙”二字,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这瓶水我一下子喝不完,如果随便一放,容易跟别人的弄混了。我拿不到自己的水,别人也不敢喝,这瓶水肯定就浪费了。如果我写上名字,那么别人就不会弄混,我也可以随时拿来喝,直到喝完。”蜚声国际的影帝,较真执着的精神,他崇尚节俭的可贵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然而不能秉持节俭的人自古有之。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一双“象牙筷子”,最后葬送了商纣王国,它验证了墨子的一句名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鼓励人们满足自身的物欲,很多消费者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商品。贵的固然好,名牌固然佳。但任何东西的消费都要考虑与自身环境是否适合,是否和谐。我们今天的物质水平已大大超越从前,但资源有限,人均不足,节俭的大旗仍需扛下去。
如今的节俭,需要我们树立审慎的消费观。它不是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不是一切朝向便宜低廉,一味对”超市打折“、”商场促销“趋之若鹜而不管是否真的需要;不是不顾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求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节俭,是在审慎地考虑后,合理的消费、有利的消费、长远的消费,全面考虑我们的需要程度、东西的时代价值以及经济承受力和它的长远效应,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然,节俭的意义已不仅在物质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品德,一种作风,一种精神。许慎《说文》曰:“俭,约也。”节俭的本意便有着自我约束、克制的意味,使自己思想行为不放肆,强调人的内在修养。“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欲望的最大特点就是永远难以完全满足,一旦任其发展,个人会身心失调,活在焦虑与失望之中,家庭会出现不和,国家将陷入贫富不均、民心不稳的危机。方志敏亦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人人树立节俭意识,才能安邦定国,兴旺发达。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鲜活的人、事在践行着积极的传统,发扬着时代的精神。五松新村刘晓岚勤俭持家,家里一水多用,废水灵活利用;铜霞新村张智萍崇尚环保,回收废旧纸张,将果皮变废为宝;新城花园的张晓庆,用晒干的茶叶渣做枕头,出门自带环保袋。这些平凡人物的点点滴滴都在像我们昭示着,节俭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理念,是一种落实到生活的具体行动。不仅如此,全社会各层面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节俭举措,办公使用OA系统发送通知,节约纸张;宾馆引进空气源热水器,它的耗电量仅是老式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学校明文规定杜绝升学宴、谢师宴;行政机关也取消公务用车等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让我们懂得适当节制与自我约束;节俭,让我们懂得承担与坚守;节俭,让我们懂得以全面整体的思维和关怀负责的心态去选择、去处理、去生活。
节俭,天、地、人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