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达技巧(把语言也列入是为了减少学生记忆的负担)
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比较、托物言志……
布局谋篇的技巧:构思、线索、铺垫、照应……
语言:全篇或局部语言风格的认定,局部修辞技巧的运用等等。
答题原则:要把揭示某种表达技巧的内容和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或效果(“好处”)相结合。即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例如98年《报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内容上),强调时光的飞逝(作用上)。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内容上),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作用上)。
再如2000年《长城》“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将长城拟人化(内容上),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作用上)。
3、评价思想内容
一般考查评价材料在文中的作用。如《报秋》“作者在第三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什么作用?”《长城》“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作者某种观点态度形成的原因。如《话说知音》“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在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至于对作品主题的考查,每年最后一题都会涉及,不再举例。
答题原则:注意观点和材料的一致,主要看作者在什么前景下引用材料的。;注意局部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如99年《创造宣言》中“说得正确些”2002年《话说知音》中“更何况”这些词对答题的提示作用。
三关于读题和答题
1、尽量要求学生读全题,把握测试系统,把几问作为一个整体阅读,可以明确命题意图。做题时尽可能不跳跃,因为前题会为后题作一定程度的铺垫。
2、尽量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但多数要重新组织,不能出现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