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第三中学“崔跃勇班级”介绍
1987年6月团市委和市教委正式命名我校初一(3)班为“崔跃勇班级”,到今年2015年“崔跃勇班级”已经胜利传到了第十三届,目前是高三(16)班,现在正为评选第十四届“崔跃勇班级”作准备。
说到崔跃勇,可能很多同学都懵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下面就简要地介绍一下崔跃勇烈士的情况:1979年崔跃勇从铜陵市第三中学高中毕业(班主任是已故的孙锡山校长),9月,崔跃勇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陆军学校(原南京步兵学校)。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3012部队机关任参谋。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军”的崔跃勇烈士所在部队,接到了中央军委关于首批赴边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命令。当时的崔跃勇任“硬骨头六连”所在团任司令部作训参谋,是部队“两项制度”改革后地方青年考入部队院校的第一批“学生官”。崔跃勇下连心切,团首长把第一营第一连第二排的重任交给了他。在随后的战争中,崔跃勇带领士兵奋勇杀敌,最终牺牲在越南战场上。
崔跃勇(1962.1—1985.1),出生于铜陵市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崔志,五十年代的转业军人。母亲是个老党员。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崔跃勇从小就养成一种爱憎分明的朴素感情。也许是父亲的影响,孩提时的崔跃勇就与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时,他总是喜欢看打仗的电影、画书和小说,有事无事,总是喜欢摆弄那心爱的小“手枪”;他常常缠着父亲讲打仗的故事。即便进了中学,他也把穿戴父亲的旧军装作为一种光荣,认为这是军人的一种崇高标志。
在学校里,崔跃勇是个机灵过人、品学兼优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长,几乎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他还擅长书画,一手隶书俊秀而潇洒,人物素描勾勒清晰,栩栩如生。同时,对诗和歌也颇有造诣。
1979年崔跃勇从铜陵市第三中学高中毕业(班主任是已故的孙锡山校长),恰逢对越自卫反击战。根据他的条件,完全可以报考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志愿,竟在5个志愿中填写了3个军事院校。9月,崔跃勇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陆军学校(原南京步兵学校)。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3012部队机关任参谋。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7月,崔跃勇随军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换防到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不久,他根据部队需要,由机关下到某步兵一连担任排长,奉命带领两个班坚守前沿541、140两个阵地。崔跃勇所在的这两个阵地,三面受敌,象一个伸出陆地的半岛,最近处距敌只有 30米。这里几乎天天都遭炮击,天天都有战斗。究竟落了多少炮弹,谁也说不清楚。往日绿树成荫的山头,如今已成了一片焦土碎石。要在这样的阵地上坚守防御,确实有想象不到的艰难。但是,在崔跃勇的带领下,战士们能攻能守,坚如泰山;阵地就象一颗钉子,牢牢地插在敌人的心脏。
作为一个指挥官,崔跃勇不仅仅是指挥战斗,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战士们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是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共产党员在艰苦的环境里,应该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他要把共产党员组织起来,发挥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他根据阵地分散、配属人员多的具体情况,组建了战地临时党支部,并根据阵地分部情况,成立了3个党小组。由于阵地上敌人炮火猛烈,人员不便流动,集体活动比较困难,崔跃勇就利用电话召开党员会议,号召大家做一个鼓动员和宣传员,帮助战士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生死观,坚决完成坚守防御任务。
崔跃勇和战士们把阵地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要用鲜血和生命去保卫它。为了鼓舞斗志,崔跃勇满怀胜利的信心,谱写了战地歌曲《战士第二故乡》,通过电话,教战士们歌唱。
“云雾满山飘,盘龙江水绕,乱石缝中安了家,远离母亲在前哨,全是那弹坑和树梢。越军反扑逞凶狂,一四O阵地摆战场,一发发炮弹,一排排子弹,打退了敌人,守住了阵地。啊,祖国,可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啊,一四O就是我第二故乡。
断粮已三日,断水已三夜,树根充饥肠,舔竹来止渴,权当那佳馔和琼浆。阵地虽苦心中乐,想起了我的故乡,唱起了战歌,哼起了小曲,亲人的热望,人民的重托。啊,祖国,可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毅力,天大的困难都在我脚下。”
猫耳洞内传出阵阵歌声,驱散疲劳,驱散忧愁。歌声陪伴着战士站岗,鼓舞着战士战斗。崔跃勇用歌声鼓起了全排的士气,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使战士们战胜了饥饿、艰难和困苦。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战士们情绪十分高涨,对坚守阵地充满了信心,对胜利充满希望。他们用空罐头盒和塑料布接露水润喉,舔石头冰冰发烫的舌头,用“上甘岭”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崔跃勇在阵地与上级通信联络中断的情况下,在三天三夜缺水断粮的危急时刻,在敌人一个营兵力的轮番进攻下,沉着指挥,组织党员、团员和战士们研究用机枪诱敌出洞,集中火箭筒打点的办法,一举摧毁了敌人3个火力点,冷枪毙敌近30名,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这是只有中国军人才能创造的奇迹!
时间不知不觉快一个半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崔跃勇凭他的睿智大勇,率领全排战士,连续抗击了越军8次大的反扑,大大小小打了近30次仗,取得了歼敌120余名的辉煌战果。1984年12月26日,二排阵地接通了与上级的联络。不久,崔跃勇奉命率兵撤离阵地,回团部休整待命。
暂时的休整,不能说明战斗结束,越军的侵略并没有罢休,敌人的炮火没有停息。崔跃勇义愤填膺,前往团部再三请战。他在家信中写道:“爸爸妈妈:……目前,我正面之敌又新换上了一个师,他们正在调整部署,准备大的反扑。我们已做好了准备,敌人来的越多越好,因为越多,我们打得越痛快,战果就越大。我也准备再次到最前沿,因为前沿的地形、敌情我比较清楚,如确有大规模反扑的话,我还是要上去的。不过,请你们放心,我这是九死一生,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当然,随时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你们有两个儿子,捐献一个给党也是应该的。……妈妈啊,你不要心疼,你看我高耸的眉宇,是一座峻峭的高山!……”
不久,崔跃勇又率领全排战士,奔向前沿阵地。刚上战场,又与敌人交上了火。崔跃勇的遗信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我上阵地后,已组织全排战士们打退敌人6次班排规模的反扑,歼敌13人,伤敌20余名,……摧毁工事多处。……”敌人的步兵进攻被打退了,但他们的炮火又叫啸起来,阵地左右两侧和前沿正面三方炮火猛烈地压过来。与营部联络的电话线被炸断,无法联络,运输道路被敌人火力封锁。武器弹药一时送不上来,伤员无法送出阵地,阵地上连一滴水也没有了……这时的崔跃勇却一门心思在一张罐头商标纸反面作画:三个怒目圆睁的战士,左边的一个头部缠着绷带,正咬着牙端着枪向敌人扫射;中间一个高举着一块大石头向敌人砸去;左侧的一个握着最后一颗手榴弹,他们的对面是两个面目狰狞的越军,其中一个中弹正向后倒下去,另一个吓得扭头逃窜。他把他的画挂在堑壕墙上,并在上面写着“誓与阵地共存亡”七个醒目大字。真不敢相信,这张画却象战斗的号角,鼓起了战士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战士们看着画,乐了,脸上的忧愁全消了。崔跃勇凭着他小小的年纪,却如此沉着镇静,使人不得不佩服他具有大将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