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第四节活动课,在校团委和汪红英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大力支持下,文学社有幸邀请到“大神”陈应德老师在校多功能厅开讲,这也是文学社开展的“走近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之一。会场听者云集,气氛热烈,盛况空前。
文学社指导老师项新宇隆重介绍陈应德“大神”,陈老师获誉良多,08年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二次全国大奖赛高中组一等奖,2018年8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整版报道陈应德优秀教师成长经历。项老师还特别提及陈老师是我校汪红英名班主任工作室核心成员,本次活动得到汪红英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大力支持。
陈应德老师开讲的题目是“积善成德,修行有为”。他用幽默而犀利的语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简短的开场之后,陈应德老师从“观自然”的角度入手,分别讲了棉花打顶和胡杨扎根两个故事。陈应德老师描述了自己幼时随父母给棉花打顶的情景,给棉花打顶就是掐掉未成熟的棉花尖,以此来提高棉花产量。如果不掐尖,反而会让无效枝吸取了大量养分,得不偿失。由此陈应德老师开悟:人生的打磨也正如棉花打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多余的“尖”给掐掉,才能最终收获似雪如云的满园柔软芬芳。陈应德老师的话音未落,观众席上便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随后,陈应德老师又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诠释了胡杨树的内在含义:扎实、朴素和顽强。由扎根的胡杨联系到人,从而得出人生命中的“两大根基”:一为天理──忠义为本;二为公理──包容、感恩、自强。他又详细地阐释了两者的内外联系,同时引经据典,言辞时而风趣时而严肃,同学们在笑声中思考着其中的深意。
十分自然地,陈应德老师谈到了开学的意义。这历来是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同学们似乎以为又会得到千篇一律的枯燥说教,陈应德老师却先给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无需去思考开学的意义。“人们总是会把事情利益化,从而逼迫自己去做或者不做某事。但这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一定要为了某个目的而学习呢?当学习到了一定的程度,被动接受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文化修养之后,其意义也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现场的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部分同学还在拿出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生怕错过一丝精华。紧接着,陈应德老师又提及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中悟空驾一叶扁舟独自求学的场景。进而他向我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孙悟空当时已经成为了美猴王,为什么他要放弃花果山自在逍遥的生活孤身去求学?为什么他被菩提老祖冷落了七年之久后仍坚持不懈?正所谓“勇敢的奋斗者总是孤独的”,在陈应德老师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以后,我们收获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一颗好学上进的心,比金子还要珍贵。
接下来,陈应德老师又从“读历史”的角度切入,给我们讲述了庞涓学艺出山前的经历和苏秦张仪的友情故事。庞涓性格急躁善妒,已为他遭遇人生的滑铁卢埋下伏笔;苏秦与张仪惺惺相惜,相互敦促的友谊,最终造就了两个人的成功。陈应德老师以此强调了个人品德修行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培养、发现真正的君子之交。所谓“修身为本”,于我们学生更是如此。
本次讲座持续近一个小时,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让在场师生获益匪浅,意犹未尽。毋庸置疑的是,本次讲座让同学们对自然的感悟、历史的思考、生活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汪红英老师就由衷感慨,“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文学社将继续做好“走近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和“读好一本书”征文活动,努力成为行动的探索者和思想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