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校共育 > 家校读书会
养猫和育人(叶叶)
字体【 】  编辑日期:2020/12/22    编辑:三中家校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养猫和育人

 (市三中党委副书记  叶叶)

7月,刚满两月的英短蓝猫“阿秋”进了家门。就此,我也算是一只猫的家长了,与它相处,是我努力驯化它的过程,也是它无声启发我的过程。结合平日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我惊讶发现,原来养猫与育人竟有不少共通之处,以文记之。

01

观察“不听话”的猫,

理解“不听话”的孩子

小动物一开始是不懂人的语言的。

这很正常。

给它准备的是四层的猫屋,它总待在一楼的猫砂盆里。我唤它上来下去,它从不听。但饿了它会上楼吃饭,撑了就去猫砂盆方便,困了就在没有障碍的地方睡觉。

孩子能听懂你说的话,你为什么还是觉得他(她)“不听话”?因为你要求他(她)按照你的意志去做他(她)不想做或并不需要实现的事。“不听话”的猫更真实地展现了这个道理。

“不听话”的猫和“不听话”的孩子之间,后者往往难以被大人接受。因为猫是动物,听不懂人话好像很正常;而孩子是人,听懂不做,就有一种大逆不道的意味,会刺激你动用家长权威去让他(她)按你的要求做。

一个被大人定义为“不听话”的孩子,往往结局比较糟糕:要么就被惩罚到懦弱顺从,要么就彻底地不听话到“天王老子”都管不着或不敢管,成为社会的“危害品”。

 

启发:想让孩子“听话”本身,就是错的。要看你说的是什么“话”。大人说的“话”就一定对吗?我想,大人说的话,可能对也未必对,我们要先反观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有没有超过他(她)的认知范围和能力范围。

所以不要总想着让孩子“听话”,而应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以同理心去理解他(她)的感受,接受他(她)的现状。

 

02

“棍棒”揍不出行为规范的小猫,

“打骂”教不出行为规范的孩子

打骂可以“镇压”一时的弱小,但不能管理日渐生长的壮大。

小猫长牙,喜欢咬咬抓抓啃啃。你大声呵斥,当时能震慑住它,停下正在犯的“错”。但我对于它在沙发上磨爪实在忍无可忍,狠狠地抽它屁股,把它抓到笼子里去。这一套,在它很小的时候有点用,但现在已经不管用了。我也为此付出了被打4针狂犬疫苗的代价。且打骂的副作用是:1.看到你来,它就跑,躲,不让你碰它;2.你伸手去打它,它会本能地张嘴去咬;3.就算你表现出温柔待它的样子,它也和你保持距离,眼中充满不信任。

孩子比猫更清楚大人的行为规律。很弱小的时候,打骂是管用的,他(她)会怕疼,怕你,表现出表面上的妥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胆量的壮大,打骂的效果越来越弱。有的孩子为了避免挨打讨骂,会阳奉阴违;有的孩子则是任你打骂,毫无悔改之意,甚至越挫越勇,无法无天。

 

启示:弱小的猫,急了都会咬人。弱小的孩子,他(她)会把想“咬”人的恨意放在心里,生理上一天天壮大的时候,“恨意”也一天天壮大。某一天,当这个“恨意”已经不能满足仅仅压抑在心底时,它就会逸出来,成为一个梦魇,投射到长大成人的他(她)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发泄中。

在育人的过程中,大人们不要总想着用权威让孩子来妥协。很多时候,是大人们先要向事实妥协,可能需要先去接受“我的孩子接受能力就是有些缓慢”,“我的孩子性格可能真的是比较内敛”,“我的孩子对钢琴真的不感兴趣”这样的事实,然后再去思考解决办法。

 

03

猫需要主人的陪伴,

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

以为养一只动物比养一个孩子简单得多。

我低估了起初的判断。

工作早出晚归,我很少陪它。几天前,它开始不吃不喝,昏昏欲睡。以为是病了,医生为它做完全身体检后,说它这是应激反应,可能产生了抑郁。我非常惊讶,动物也会抑郁吗!

是的!

动物也会抑郁,猫尤其会。它虽然是一种高冷的动物,但它依旧非常需要主人的陪伴,抚摸,善待。

孩子是人,更需要情感上的回应和给予。

有时你出差很久,回来后小小的孩子可能有两种表现,要么躲着你,要么贴过来。无论哪种表现,都说明他(她)内心对你有依赖。而前者,说明平时你就和他(她)有距离感,虽然是父母,但因平时的疏离,你更令他(她)感到生疏。虽然行为在躲避,但不代表他(她)不需要你的爱意和温暖。

就像小猫,从前的陪伴很少,它表现出对我的疏离,原因是我和它不亲近。当我开始改变,主动去关心它陪伴它时,它可以感知到你对它的喜欢和温柔,行为也慢慢发生改变。

 

启示:孩子对于陪伴足够充分的家长,会表现出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对孩子表现出亲密行为而实际上很少陪伴孩子的家长,孩子会表现出疏离感。如果你发现孩子和你不亲近,你靠近他(她)时他(她)很疏离或紧张,不要第一反应就去怪孩子性格孤僻。先看看自己对他(她)的行为,是不是陪伴太少?猫犹如此,人何以堪。

04

健康对于教育具有一票否决权

有意义的教育在于:你培养出来的人正健康地活着。

因养了一只小猫而感悟到教育无处不在,让我很想写这篇文章。但真正促使我动笔的,是阿秋抑郁绝食5天以来我内心的震动。在它表现出精神萎靡、非常消瘦、步履蹒跚的时候,我非常害怕它就此死去。一条生命,早早夭折,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我带它四处求医,不再考虑要因此花掉多少钱,也不再为了避免家里到处都是它的毛而关住它,有空了立刻回家,陪伴它同它说话。母亲说我从开始对它的严格变成了现在毫无底线的放纵。我也承认只要能让它不死去,任何可能的办法,都可以尝试。让它活下去,是我对它最基本的需求。

很多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要熬夜完成作业,错过人生中打下好身体的底子的重要时段。

一个活蹦乱跳、精神抖擞的孩子本身,正是最重要、最宝贵的。但这种宝贵,在拥有的时候,并不容易被大人们放在首要位置。

人的眼睛,往往是看现在时,很少也很难能够看向将来时。当孩子们活蹦乱跳时,大人们烦躁:这么好动,怎么才能让他(她)静下来。当孩子们安静内敛时,大人们担心:怎么才能让他(她)活泼开朗些。当孩子们社交能力很强时,大人们想:这本事怎么就不能用在学习上。当孩子们埋头苦干不事交往时,大人们担心:不会与人打交道怎么行?

大人的眼睛,容易看到孩子们没有的或缺少的,却很少发现他们拥有着的、宝贵的、闪光的东西。被忽视了优点的孩子是最可怜的:他(她)弱小,又缺少话语权。他(她)身上珍贵的、美好的东西,容易因大人的忽视而黯淡无光。渐渐地,他(她)的精神会缺少光泽,他(她)的行为也会失去力量,他(她)会变得灰蒙蒙,因为他(她)所处的周遭告诉他:你不行。

灰蒙蒙了5天的阿秋,在我付出很多努力后,开始有了变化。我的语言肯定且轻柔,它的眼睛亮起来;我的手常常轻轻地安抚它,它的身体靠过来;让它摆脱了笼子自由地跑动,它的脚步轻快起来。在应激抑郁第6天的早上,它呕出一团绿绿的东西后,晚上吃完了我给它煮的半碗鸡肉。

 

启示:很高的期许会令人更容易看到孩子缺什么,但从没有人造出过空中楼阁。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孩子,需要从最普通的认知开始,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垒整齐一块砖,再看下一块缺什么样的砖。珍惜孩子具备的宝贵的东西,在保有这些的基础上,一砖一瓦地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生活,繁杂中充满可能,平凡里蕴藏解药。养猫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教育并非易事。在经历了抗衡、被咬、为它的抑郁绝食提心吊胆后,如今养一只猫,已经不是养一只猫,我眼里,它俨然成为一个孩子,从与它相处、博弈、亲近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育人这件事。

如何教育孩子,应当从理解生命的动物性开始。认识生命最低等最原始的本性,接受这样的本性,才能真正从本性出发,找到发展他(她)、提升他(她)、优化他(她)的办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