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桃李满园 > 校友风采
  • 校友风采|许代超: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衰老的分子机制

      

      许代超,2007年毕业于铜陵三中,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正高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于1989年的许代超,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老家在安徽铜陵,高中就读于铜陵市第三中学,2019年11月,他选择从美国回国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

      别看许代超才30岁出头,但他的科研成绩却相当好看。身为研究员的他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衰老的分子机制,发掘了重要的药物靶点,为人类攻克老年认知障碍症等疾病提供了基础。

      许代超毫不讳言,来上海的最大的原因是导师。但这个选择显然是对的。让许代超感到惊喜的是,自己刚回国一两个月,就获得了启明星计划的支持,之后他又陆续申请获得了上海一些科研经费。“此外,上海各个专业领域的科研院所非常多,还布局了许多高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生物企业,这些都提高了上海吸纳科技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上海对于基础科研的支持令人刮目相看。比如我回国的时候,发现上海推出了超级博士后计划。博士后来沪后的收入能达到教授的薪资水平,这对于科研人才很有吸引力,有助于提升上海科研人才储备。”许代超说。

      在聊到许代超的研究方向时,这位科学家开始滔滔不绝起来。“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但我们要研究的是让一个人健康地衰老。避免产生过多健康风险,导致生活品质严重下降。

      随着岁数渐长,人体各项机能都会下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神经系统的衰老,一旦发生人会更容易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所以要找到一个靶点,找到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干预。”

      在采访过程中,许代超对上海的科研氛围赞不绝口。“比如我的导师就擅长整合不同专业的人才的技能,大家各个击破,分别试图解决研究难题。比如我是从衰老这条路出发开展研究,还有的研究员从神经突树的角度研究。这样通力合作,就能加速度发现药物靶点。”(引自《青年报》,略有改动)

     

    教育背景

    2011-09--2016-06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理学博士

    2007-09--2011-06 浙江大学 理学学士

    2004-09--2007-06 铜陵市第三中学

    工作经历

    2019-11~现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16-10~2019-10,哈佛大学, 博士后

    2016-07~2016-10,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1. 细胞死亡及炎症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人类疾病归根结底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其一是细胞死亡,其二是炎症。已经发现控制细胞存活和死亡的蛋白RIPK1被激活后可以诱导凋亡状或/和坏死状程序性细胞死亡,近几年来多项研究证明RIPK1介导的细胞死亡在人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现RIPK1的活化和神经系统的细胞死亡以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RIPK1的活化不仅造成细胞死亡,还可以促进炎症的发生。例如,在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中RIPK1的异常活化可导致神经炎症,并促进AD以及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作为可以同时控制细胞死亡与炎症的重要蛋白,RIPK1的活化可能是多种人类疾病的共同特征。因此将研究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肝病以及II型糖尿病等在内的人类疾病中的RIPK1的激活、作用以及机制和干预。

    2. 衰老的分子机制以及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衰老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贡献因素,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与衰老密切相关,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为典型的衰老依赖性的疾病。由于目前常用的模型动物,如小鼠,很大程度上难以模拟人类的衰老。因此衰老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缓慢状态。最近我们发现蛋白激酶TAK1蛋白在人类大脑中随着衰老显著降低,我们证明了TAK1的减少可以模拟衰老引起的致敏环境,并为ALS的发生提供了协同促进作用。我们将利用这种TAK1减少的衰老模型继续证明衰老与其他遗传致病因素的协同作用以及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具体包括ALS以及AD。此外,研究发现TAK1在肝脏组织的减少能够促进肝癌的原发性发作,表明TAK1在抑制癌症的过程也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癌症也具有典型的衰老依赖性,因此衰老导致的TAK1蛋白的减少如何在癌症中发挥作用是本课题组的另外一个研究方向。

    3. 细胞存活/死亡蛋白RIPK1的生物化学研究及其生理/病理功能的研究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调节蛋白功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包括:(类)泛素化、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等。组学研究发现RIPK1具有丰富的结合蛋白,包括各种可以对蛋白特定氨基酸进行修饰的酶类,提示RIPK1可能存在多种蛋白翻译后修饰。然而目前只发现RIPK1的泛素化和磷酸化修饰在调节RIPK1的功能方面发挥作用,而其他类型的蛋白修饰尚未发现,这可能与目前只关注RIPK1在肿瘤坏死因子通路中的作用有关。我们将采用蛋白质谱鉴定RIPK1可能发生的各种修饰类型,并寻找负责这类修饰的酶类,从而拓展RIPK1的生化功能,并采用遗传学实验对相关基因与RIPK1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从而研究RIPK1的这些生化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的作用。

    4. RIPK1/3依赖的细胞死亡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基因组学研究表明,RIPK1/RIPK3/MLKL细胞程序性死亡系统在线虫、果蝇等低等动物中并不完备,而在脊椎类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中则较为普遍,提示RIPK1及其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器在高级动物中可能具有独特的作用。与低等动物相比,脊椎类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由于后代数量较少,因而为了保证后代的遗传质量,对于具有基因突变的个体,会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消除。消除的方式之一为在胚胎发育阶段,诱导胚胎发生死亡。与传统细胞凋亡在胚胎发育中的正面作用相比,RIPK1/3依赖的细胞死亡为趋炎性的,往往导致整个胚胎的死亡。因此RIPK1/3依赖的细胞死亡可能是一种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质量控制中的普遍机制。目前已经发现一些基因敲除的小鼠在胚胎发育阶段产生明显的死亡,并且这些胚胎死亡与RIPK1/3的活化密切相关。本课题将结合已有的小鼠遗传学基因敲除数据库和调控RIPK1/3活化的基因库,发现并研究这些基因与RIPK1/3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5. 调节细胞死亡及细胞自噬的小分子药物的发现和作用机理研究

      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究表明神经细胞死亡增加和自噬水平降低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公认抑制神经元细胞死亡和促进细胞自噬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两个重要策略。本课题将采用多种神经细胞死亡模型以及细胞自噬模型,利用中心的药物筛选平台进行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以期发现可以抑制神经细胞死亡和/或激活细胞自噬的小分子药物。并采用化学生物学技术手段和生化细胞实验以及体内实验寻找并确认小分子的靶点,确定小分子的作用机理,最终发展出可以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