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德育之窗 > 德育信息
青春拾音丨张雨涵:《以青春之名,共赴深蓝》
字体【 】  编辑日期:2025/2/15    编辑:融媒体中心    阅读次数:584次    [ 关 闭 ]

  《青春拾音》节目简介: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校与生、生与生的沟通桥梁,引导青年学子心怀家国、目及身边,政教处联合团委将推出每周校园广播例会——“青春拾音”。广播内容涵盖时政热点、校园生活、文明举止等多个领域,同学们从朋辈视角出发,解读现象,传递正能量。在世界的浩瀚拾取青春之声,于校园的点滴汇聚和正之风。



  今天,当我们凝视深蓝的海域!中国核潜艇如“深海巨龙”般守护国家安全时,一段沉痛的消息传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于2月6日逝世。至此,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设计师——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全部离世。他们的名字或许曾湮没于历史长河,但他们用一生铸就的“国之重器”,将永远铭刻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上。青春拾音第一期由116班张雨涵同学带领同学们回顾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生平,缅怀为国防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巨匠。




张雨涵同学广播稿原文:

以青春之名,共赴深蓝

  2025年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逝世,至此,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设计师已全部离世,他们之中,有带病工作,面对他人去休息的劝说回答“小车不倒只管推,等建成了我再休息也不迟”的赵仁凯;有一生传奇,在生命的尽头感叹“如果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的彭士禄;有扛下超负荷工作压力,用生命谱写导弹之歌的黄纬禄,还有过着赫赫却无名的一生的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四大天王”: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初识黄旭华院士,是在一段7年前振奋无数国人心灵的演讲视频中,视频里的黄老,虽已白发苍苍,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精神矍铄,眼神仍然坚定而明亮,有力且骄傲地宣讲着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与卓越成就。看到老人神采奕奕的模样,我不禁思考,这样一位领军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那时,我还不知道,他的功勋会给一个稚嫩的青年学生带来多么巨大的榜样力量。


  黄旭华,1926年诞生于炮火纷飞的中国,自小便立志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党中央发出的号召,他没有丝毫犹豫,不念儿女情长,不想功名利禄,隐姓埋名,一去便是三十年,最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如今回首,首批四位总师的人生,都给了我们崇高的精神洗礼。黄老在寒冬中仍戴着母亲为他织的围巾,只为纪念对分别数十载的挚亲的思念与感恩。而生活中,我们可能因鸡毛蒜皮的琐事,都能与父母斗个面红耳赤,难道不应该更加珍惜与亲人共处的每一秒吗;看到黄纬禄先生因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心痛难耐,日日揉着胸口竟磨破了衣服,我又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面对一点难题的阻挠,面对一点人际的冲突都不能忍受,像火山一样爆发出自己抗议与不满的同学,为什么不能沉住气,像黄纬禄先生一样,以轻舟过的气度,扛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看到四位院士面对党与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只用几句铿锵有力的回答就坚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用破浪的勇气,潜入寂静的深蓝,我反思,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最纯粹的初心与最无瑕的坚守,让理想信念引领我们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而不仅仅是浸没在盲目而重复的训练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哪能真正读懂圣贤书……
  横渠四句振聋发聩,传道千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位总师以毕生之所学,深潜深蓝数十年,铸国之重器,护国安民,精神永不朽。作为接棒人的我们,既要继承英雄们的伟大事业,更要发扬与实践英雄们的伟大精神,他们的故事,离我们从不遥远,万家灯火都是他们创造的奇迹。他们的精神,也从不在云端,只要我们持恒心,甘隐忍,保勇气,守初心,国士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更硬核的实力,才是最好的缅怀。我们虽不必隐姓埋名,但同样肩负使命,让我们以伟人为榜样,用奋斗点亮青春,用担当书写未来,以青春之名,共赴深蓝,共创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