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拾音》节目简介: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校与生、生与生的沟通桥梁,引导青年学子心怀家国、目及身边,政教处联合团委将推出每周校园广播例会——“青春拾音”。广播内容涵盖时政热点、校园生活、文明举止等多个领域,同学们从朋辈视角出发,解读现象,传递正能量。在世界的浩瀚拾取青春之声,于校园的点滴汇聚和正之风。
近日,Deepseek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超低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成为中国在AI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性事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明基因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需以智能向善为指引,用科技的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今天由高二十六班周文轩同学就以上内容带来分享,学生会广播站站长彭磊同学主持。
周文轩同学广播稿原文:
2025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响,科技界就迎来了一位“新朋友”——Deepseek。这款基于大模型技术的人工智能工具,不仅能流畅地与我们对话、生成创意文本,还能辅助编程、解决复杂的逻辑问题,甚至模拟物理实验。它的推出,无疑是AI领域的又一次飞跃。随着Deepseek这样的AI工具越来越强大,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它究竟是解决问题的利器,还是制造新问题的“双刃剑”?当AI能替我们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的创造力、思考力会不会因此退化?今天的“青春拾音”广播会,我们将一同探讨:我们真的需要人工智能吗?
不论你接受或不接受,人工智能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要是不相信,我可要告诉你,刚刚那段开头就是由Deepseek生成的。只要给出一段指令,这样一段文笔流畅自然又契合校园广播会主题的开头就在几秒钟之内生成出来了。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位“技术大牛”——艾伦·图灵了。没错,就是那个发明了挡你无数次来检验你是不是人机的图灵测试的那个图灵。他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就是“人工智能”这个概念。通过让机器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来达到机器智能的效果,从而辅助人的工作。
和几年前那时单纯的聊天机器人和饱受诟病的“人工智障”不同,最新的AI大模型,无论是美国的ChatGPT,还是中国的Deepseek,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甚至有逻辑链条层层深入,已经逐步走向图灵的理想设计。
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生,相信你对2024年新高考全国I卷语文作文也有所耳闻。AI越来越聪明了,问题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他们到底是帮手还是“抢饭碗”的“对手”?
AI已经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近期,深圳宣布全面启用Deepseek,并且雇佣了70名AI“公务员”提供24小时政务服务。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我们办事的效率。而抛开这些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不谈,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语音机器人。“懒癌”晚期,,咱一句话就可以操控智能家居;晚自习下课有点饿了,点外卖也是一句话的事;甚至遇到骚扰电话,或者单纯的想一个人“静静”,它们甚至能帮你接打电话……有了人工智能,我们从此开启了“动嘴不动手”的智能生活,咱肯定需要人工智能啊。
但是也不乏反对的声音:毕竟人工智能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政务服务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和全年无休、风雨无阻,还不谈薪资待遇、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相比,每天朝九晚五,只是血肉之躯的公务员们恐怕要犯难了。而“动嘴不动手”的生活,会不会加剧社会懒惰?甚至使人们对聊天人工智能产生情感依赖,带来伦理道德问题,恐怕值得我们考虑。而这些问题,不过只是冰山一角。
那么,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人工智能呢?答案是显然的。其实,人工智能不过是先进生产力的一个代表,其发展初期必然伴随着一系列问题。正如铁犁牛耕推广将中国带入春秋战国的纷乱之中一样,生产力这只蝴蝶每扇动一次翅膀,必然会在社会领域引发一次风暴。因噎废食永远不是对待它的“正确打法”,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扬长避短;不断调整社会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化“对手”为帮手。
再者,人工智能再成熟,也不过是在人类知识现有的海域内遨游。它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必然会对中低端产业造成威胁。而开拓新的领域,拓展人类认识界限的工作终究还是要依靠人类自身。
最后,就请让我用政治课本上的一句话来作结——对于人工智能,我们要在“辩证否定”的基础上,推动其发展壮大。因为我们坚信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