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全球史观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高考试题不断与时俱进,新的史观和研究成果不断在试题中体现,以新史观统领高考历史复习已成为形势所需。本文以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为例,浅探全球史观在高考复习中的运用。
关键词: 全球史观 高考复习 浅探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具有课改“风向标”意义的高考试题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由于高考命题专家多是学术界的名流,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研究成果渗透在命题中。近年来在史学界广为流行的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且大都成为高考的新亮点。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该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态势,调整复习视角,以新的史观整合教材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二轮复习中相关专题复习为例,浅探全球史观在高考复习中的运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目前,三轮复习法已成为高考历史复习中的通用模式。一轮重基础,二轮重综合,三轮重训练。二轮复习中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整理,打通必修模块之间联系,把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按线索、按专题加以整合,从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运用新史观去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批判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纵观全球史观其主要内容有:(1)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要用全球视野去观察这种发展变化,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上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2)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间交往是推动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主要动力,“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可以看出,全球史观中的“两根主轴”标准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是不谋而合的。(3)重点把握世界各民族或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下面笔者以二轮复习中的“世界经济由分散走向整体”这一专题为例,结合上述全球史观的相关观点对全球史观在高考复习中运用进行浅探。
首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思考历史,用大历史观去认识世界经济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几个关键时期,从而形成整体史观,运用“两根主轴”对不同时期世界经济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并让学生制作世界经济由分散走向整体简表。公元1500年前后,由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被连为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纷纷踏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欧美国家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之中,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合作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由分散走向整体简表
时 间 |
基 本 历 程 |
推动原因(生产发展和世界经济交往) |
古代世界 |
东西方贸易:丝绸之路 |
生产力落后,东西方直接经济交往较少 |
公元1500年前后 |
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世界经济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
①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航路的开辟 |
17、18世纪 |
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
①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殖民扩展和殖民掠夺 |
19世纪中期 |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① 工业革命 ② 欧美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 |
19世纪末期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①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 欧美资本输出 |
二战后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重新建立 |
美国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
① 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 市场经济确立、人为因素的消除、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发展 |
其次,注重把握世界各民族或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交往关系与影响。在复习中笔者第一步运用图示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世界经济的相互交往与影响,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世界经济走向整体化的过程,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经济相互联系和影响。
图一 新航路开辟
图二 世界市场形成
图三 经济全球化
从图一可以看出: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后,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但同时也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与落后。从图二可以看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输出资本的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但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客观上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贸易额的增加。从图三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目前全球史观在高考命题中主要围绕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考察角度主要是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中国走向世界并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和历史经验。因此在把握世界各民族或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交往关系与影响后,我们尤其要关注中国经济变动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和影响,把中国经济变动、发展放在世界经济发展之下进行审视。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加强,一方面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致使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货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后,欧美国家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地和原料产地,把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阻碍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但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在客观上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和可能,近代中国开始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20世纪下半叶,中国主动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本世纪初,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的分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也正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倡导历史学科基本理念。
全球史观作为一种专业的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体系,其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和复习运用全球史观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有些问题仍需商榷。希望本文能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李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2008年.
[3] 张自明.高中历史教材变革与教师应对[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8年。
[4]李植坍.20世纪世界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