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历史 > 教学设计
陵三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
字体【 】  编辑日期:2013/5/12    编辑:朱海波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铜陵三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
二年级历史学科第一卷

班级:               姓名:                     拟卷人:朱海波  审卷人:冯定育

 

一、选择题(2×30=60分)

1. 下列图片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成就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耦犁           ②曲辕犁        ③冶铁鼓风水排       ④铁制农具

  A.④②③①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2.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C.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3.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4. 下列情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A.汉代边远的农村,严冬农民普遍穿着厚厚的棉袄御寒B.唐朝都城长安繁花似锦,勾栏瓦舍中日夜欢歌

C.宋代景德镇的青花瓷运到海外,受到普遍欢迎       D.康熙微服私访在江南的集市上买烤红薯充饥

5.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这无疑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上述材料表现的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6.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7.19世纪前期欧美主要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以上统计说明了(    )

①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②工业化程度越低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③除英国外,其他国家都没有开始向工业化过渡  ④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8. 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竞选演讲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这说明罗斯福(    )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 结合下图,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

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②社会福利开支减少    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①②       B.①       C.③       D.②

10.“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

A.列宁             B. 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11.有学者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解读错误的是

A.“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B.“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

C.“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D.“改进和补充”说明放弃了自由市场经济

12. 新航路开辟时,正值中国明朝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   B.西方国家开始从中国大量掠夺白银

C.西方殖民者开始骚扰东南沿海地区   D.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遭受严重冲击

13.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④工业化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 与斯大林模式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模式

③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        ④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 对下表所反映历史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有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

——

——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黄金储备锐减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崩溃

③欧共体逐渐取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④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①②③④

  16. 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是(    )

A.是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产物   B.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C.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导致保证经济稳定联系的相关组织产生

  17. 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B.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18.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9.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优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北洋水师         D、创办京师同文馆

20.如果我们把树苗比喻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那么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的“夏天”,树苗所呈现的状态应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2. “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造成这种“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以阶级斗争为主        B.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D.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

23.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这样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歌谣中反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

A.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  B.对农业产量估计过高   C.追求工业生产高指标    D.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24.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左图票证的取消到右图票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   )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D.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25.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6. 历史上,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经过十年开发开放,对浦东新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B.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D.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27. 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蓝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28.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    )

 A.电影        B.电视        C.报纸        D.广播

29.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辨,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   ③欢呼辛亥革命胜利 ④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0.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迁的原因不包括  (   )

A.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提倡   

B.“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潮的推动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联系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和18世纪,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他们首先把印度的棉织品排挤出欧洲市场,接着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各纺织工业城市进行加工,然后再把制成品输入印度。1814——1835年,即印度对英国自由的21年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至30多万匹;而同一时期中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

                            ——摘自吴于厪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

5

1224.1

1890

108.2

1556.1

近代中国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出口棉花(万公斤)

1871—1873年

0.8486

1891—1893年

29.0417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分析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的原因有哪些?到18世纪末叶,欧洲“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印度和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国际背景。(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句话的理解。(6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两张历史照片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3)据材料三,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