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历史 > 教学设计
铜陵三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字体【 】  编辑日期:2014/10/14    编辑:冯定育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铜陵三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41010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制卷人:冯定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25×2=50分)



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3、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518401842年的鸦片战


 
 
 
 
 
 
 
 
 
 
 
 




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

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6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6


 

 

647766


 

 

8144


 

 

38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000


 

 

19276


 

 

700000


 

 

8144


 

 

4517140


 

 

2502600


 

 

382617


 

 

284


 

 

360


 

 

245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8、关于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著名的美籍奥地利国民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帝国成立本身意味着德国经济从某种桎梏中的“继续解放”和投资风险中政治因素的“继续变小”,从而促使德国企业主的投资热情和较前更大的努力生产。与材料观点不符的是



A.是德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       B.推动德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减少了投资的政治风险



9.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

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
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D
.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10、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B.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12、右图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同盟”指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胜利”时代表中国

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



13、“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14、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的1954617日,中英双方同时发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这表明           



A.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资本主义对华敌对体系已经崩溃



C.英国与中国结成同盟,共反苏美



D.英国正式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



15、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在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而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以经济先行、全面合作为特征



B.是以中俄两国为主导的区域同盟



C.成员之间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



D.是一个封闭性的军事合作组织



161979年,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 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 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中,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了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这表明欧共体当时



A.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美国      B.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



C.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17、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18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19、某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9·11事件



202004年执政的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盖尔诺特·埃尔勒认为:“目前世界格局介于冷战格局消失的后期和多极化形成的初期,在超级大国美国之外,正在出现一些‘次中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所谓“次中心”就是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B.美国对“次中心”的出现持欢迎态度



C.未来一段时间世界不会再有“中心”存在



D.“次中心”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12011104,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221954921,《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2419722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该声明主要针对



A.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C.苏联不断对外扩张        D.日本谋求大国地位



25、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第2620分,第2715分,第2815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许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6分)



27(15)中美关系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从长远角度出发,都至关重要,对于维护地区安全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摘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1年说过:“二十年来,我们两国(指中美)隔着一条敌视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这种敌视和对抗不仅在中美两大民族之间造成了整整一代人的互相隔绝,而且在两国人民的心里埋下了误解的种子。这段历史所产生的阴影,给后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曾劲松《中美关系》



材料三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四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自197911 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五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的太平洋政策》一文,明确表示美国今后的战略重点将向亚洲转移。希拉里·克林顿在文章中说:“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而不是阿畜汗或伊拉克。美国将置身于行动的中心……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

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



(1)据材料二指

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十多年中美关系处在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一、材料三指出杜鲁门和尼克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有何不同?(5)



 (2)据材料三、材料四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得到改善,中美关系得以改善和中美建交的根本前提是什么?请指出中美两国遵循的外交根本原则。(6)



 (3)比较材料四与材料五美国的亚太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 (4)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已经成为双方领导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就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认为“尽管冷战是危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冷战为这个世界提供了缓和”“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尽管存在核均势威摄。”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的观点。(15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铜陵三中2015届高三第2次月考历史试题答


 
圆角矩形:       班级                   姓名                              准考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题卷



26.1)(14分)

































2)(6分)











 













27.1)(5分)

















2)(6分)



















3)(4分)





















28、(15分)















































铜陵三中2015届高三第2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A


 

 

B


 

 

A


 

 

A


 

 

C


 

 

C


 

 

B


 

 

A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2


 

 

24


 

 

25


 

 

答案


 

 

D


 

 

C


 

 

C


 

 

C


 

 

B


 

 

C


 

 

D


 

 

C


 

 

B


 

 

C


 

 

C


 

 

B


 


26.【解析】第(1)问观察表中英法民主政治确立的历程,归纳两国代议制民主发展演变的不同特点;从两国政治传统、思想影响、内外环境等方面分析不同特点的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观点,结合1787年宪法确立的过程及影响谈认识。



【参考答案】



1)特点:英国: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议会在变革中起主导作用(或者贵族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4分)



法国: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表现出浓厚的激进色彩;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  4分)



原因: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英国有限制君权的传统,而法国的君主权力相对强势;法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卢梭的激进民主思想;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6分)



2)创造出新的共和制政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实现了政教分离;用宪法和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天赋权利,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首创精神;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任意3点,共6分)



27



1)关系状况:敌视和对抗。(1分)



不同:杜鲁门采取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1分)尼克松采取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但有着共同利益的国家进行交往(3分)



2)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需要。(2分)



改善前提: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分)



建交前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分)



根本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是中美两国外交的根本原则。(2分)



3)有放弃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到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谋求对这一地区的霸权。(2分)



    意味着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战略对地区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分)









28.【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回答时注意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评分标准】



一等(15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106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6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示例】



示例一:“冷战”威胁世界和平。(3分)冷战导致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苏联则以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对抗,导致了柏林危机等对抗性事件。(4分)冷战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在人类心理、文化方面造成巨大阴影,并造成难以消除的“冷战思维”。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4分)亚洲则出现了“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4分)



示例二:“冷战”保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与安全。(3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分)美苏之外的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努力寻求发展,欧洲共同体成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复兴,这些都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5分)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相对安定的局势,大力调整发展经济,苏联则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2分)“冷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分)



示例三:示例一、二的综合。(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3分;史实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条理12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