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语文 > 教学设计
汪雯雯《双桅船》教学实录
字体【 】  编辑日期:2014/6/9    编辑:乔红胜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诗人舒婷和文学评论家陈仲义走进课堂,教室里响起热烈掌声。PPT展示课题《双桅船》。)

师:自然界中的鸟鸣、花放、草长、莺飞固然是生命的体现,而非生物界中的天空、云朵,甚至是一艘小船,在诗人的笔下,也将被赋予灵性,用以表情达意、阐释心灵。今天我们就将一起走进舒婷老师的诗歌作品《双桅船》。

师:说到舒婷老师,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另外一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顾城,北岛,食指……

师(肯定地):大家很自然地能够联想到这些诗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昨天我和大家也有所交流,发现大家非常喜欢他们的诗歌。现在请大家拿出文本,不拘一格,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双桅船》。

(生认真朗读)

师:大家在读完这首诗歌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你的阅读体会?这个词语可以是你阅读时涌上心头的感受,也可以是你在读舒婷老师的作品时,体会到的舒婷老师的诗歌区别于其它诗歌的独特气质。

(生若有所思)

生:我认为是追求。这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我觉得这首诗中的“航程”、“航行”都是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东西。

师:嗯。这位同学认为不论是相聚还是分离,心中都有一种向往,追求这样的一种“向往”是他从诗歌中体会到的情绪。还有吗?其他同学也不必拘束,大胆地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我读出了一种旅行的感觉。比如说“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就有这种感觉。

师: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到达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是这个意思吗?

(生点头)

生(踊跃举手):我是对舒婷老师整体作品的一个感受。我觉得她的诗传达出一种独立的感觉。她宣扬爱,但是不会爱成痴;她也宣扬绝,但不会绝得见血。可能是鉴于中间的一种独立。我觉得这种独立会为爱妥协,更会为决绝而站立。它维系了一种更为稳固,更为长久的关系,它的内涵很丰富,意蕴很深远。

(全体学生由衷地鼓掌)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一定是阅读了舒婷老师的很多诗歌,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很多作品传达给她的都是一种女性的独立意识,所以她选择了“独立”这个词语。现在我将它记录在黑板上。(师板书“独立”)还有其他同学吗?

生:刚才我们班的男生用的是“追求”这个词,我觉得应该是“追寻”。因为“追寻”有一种寻找的过程,比如诗中的“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这几句。在风暴中我们看不到前方的路,在追求时失去了方向,另一盏灯又使我们确立了方向,使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找到理想的彼岸。

师:你看我们班的这个同学,他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他在前面男生“追求”的基础上,又提出“追寻”这个概念。“追寻”和“追求” 比起来,在他看来,可能多了一种在怅惘和彷徨中的寻找过程。这个词同样用的很好,我们也将它写到黑板上。(师板书“追寻”)

师:大家越讲越好了。刚刚我请了几位同学来表达你初读诗歌的体会,大家提到了“独立”、“追求”“追寻”,还有前面那位女生感受到的“力量”(师板书“力量”),都非常好。刚刚在回答的时候,我特别观察到很多同学提到了这首诗歌中的比如说“风”、“风暴”“灯”这些词汇,这些统称为诗歌中的——

生(齐答):意象。

师:很好。大家觉得这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应该是什么?怎么判断一首诗歌的主要意象?

生:标题。

生:出现的次数。

师:是不是还应该考虑整首诗歌中传达的主要关系和主要情绪?综合以上考虑,大家怎么认为呢?

(“风”“风暴”“灯”……学生答案不一)

生:我和你。

师:这位同学在基本物象的基础上,找到了这首诗歌中的叙述主体——“我”。和“我”相对的,是诗中的“你”。这里的“我”是哪个意象?

生:双桅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师:很好。那“你”呢?

生:是“岸”!

师:大家一致认为“船”和“岸”是主要意象,诗歌的情绪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意象的相互关系来传达的,不错。那“风”“风暴”“灯”这些意象,我暂且给它们一个名称,叫“背景意象”。我们在进行诗歌赏析的时候,肯定要着眼于这些文字背后的,也就是意象背后的内在联系,找到文字里面的内在秩序。好,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诗歌。大家请看屏幕。

(PPT展示两个问题:1.你认为诗歌中的我和你是一种什么关系?2.就你从诗歌中体会到的某种情感、意绪进行阐释)

师:接下来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这两个问题,相互之间可以讨论。

(学生或思考,或讨论)

师:好。哪位同学起来发言?

生:我觉得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

师(故作惊讶):怎么说?

生:岸的存在是为了船的依靠,船的存在是为了停靠在岸。所以,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但是,船又不可能永远停靠在岸边,岸边也不仅仅只有船,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

师:那从文本中,哪些地方特别突出地给你这种感觉?

生:所有的都给我这种感觉。

(生笑)

师:诗歌的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又显得特别和谐。诗歌就在这种矛盾和和谐中呈现出一种张力。还有其它观点吗?

生:我觉得是海外游子和故乡的关系。海外游子因为各种原因要远离故乡,去外面闯荡,但是无论如何,不管他身在何处,就像诗中所说的,“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师:刚才你说的时候我还有些惊讶,能够想到了这个层面。但是你说明了以后,我又觉得特别合理。

生:我觉得这里的岸是一种理想,是理想的乌托邦。诗人陷入了一种泥淖之中,比如诗中的“风”“雾”是人生中的挫折,现实的困难会将诗人带入一种未知的境地,但现实中的“灯”又会给诗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诗人一直在努力着,但是机会又常常擦肩而过。纵然如此,“我”依旧坚信自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机会一定会眷顾执着并奋斗着的人们。

师:说得很好。我觉得只有在成长的历程中积极思考的人,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悟。

生:我虽然也认为诗中的“你”是一种理想,但我更认为这里的“你”有可能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肯定是有得有失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抛弃一直追逐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的梦想。但这并不代表内心不憧憬。我很喜欢这首诗的最后几句: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我回望着你,就觉得很满足。虽然不能实现这个梦想,但我依旧很满足。而且这里的“一场风暴”“一盏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是什么呢?我认为使我们分开的这场“风暴”、这盏“灯”不一定是阻碍我们的东西,也许是为了我们更美好的明天不得不去舍弃的东西。

师:她对于诗歌中的“风暴”“灯”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了。刚才她说她很喜欢诗歌的最后两句,其实老师也很喜欢。如果要在“视线”前面加上一个定语,大家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视线?

生:温暖的、坚定的、期盼的。

师:好。刚才同学们在发言的过程中,理解诗歌时融入了自己的成长体验,所以刚才我在听的时候也很认真。大家在表达的时候,并不使我感到晦涩,是因为大家都抓住了意象的象征意义。使用意象,是朦胧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板书:意象)。意象的使用,古已有之,它们传达的情绪似乎是固定的。比如说到杨柳,它传达的情绪一般是惜别;鸿雁,传达出的是思乡;莲,给人的感觉是高洁。而朦胧诗中的意象,却具有多义性(板书:多义性)。刚才就是大家对于一个固定文本的多义阐发。我觉得大家非常幸福,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舒婷老师听。昨天和大家见面的时候,布置给大家了一个任务:围绕着某个或几个意象,自己创作一首小诗。大家回去写了吗?

生(齐声):写了。

师:接下来我就邀请几位同学起来把你写的诗歌读一下,其他同学除了认真倾听之外,还要起来解读一下,看看你所解读的与小诗人想传达的是否一样。

(生跃跃欲试,热情很高)

生(兴奋地):墨在纸上碾开/心在笔尖划开/我愿做一股墨水/填满你黑色的高贵

(生鼓掌)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解读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她对钢笔的赞美之情。

(学生笑,课堂气氛活跃)

生:我觉得这首诗歌表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

师:哦,大家看,在前面一位同学的眼中,钢笔就是钢笔,在这位同学的眼里,钢笔是文学的象征。那我们就要请问作者了,哪位同学解读的比较接近?

生:这首诗歌体现了我的三个方面的理解。首先,我喜欢钢笔。从小钢笔对我来说,就是很高贵的物品。比如,我小时候用的铅笔掉地上了我也不会心疼,但是我妈送我了一支钢笔,掉地上我哭了三天。第二是对字的一种喜爱,我特别喜欢钢笔的笔头在纸上划开的那种感觉。第三表达了我对文学的热爱。我喜欢钢笔在很白的纸上写作,而不是用电脑,所以我喜欢用最原始的方式抒发我最原始的内心。

师:嗯,很好。大家看这位同学自己在解读的时候,三个方面非常有层次,而且她提到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写作方式的一种回归。刚刚两位同学,第一位解读了第一个维度,第二位应该是深得诗人的心的吧?还有其它诗歌作品吗?

生:我是即兴创作的。

师:噢,非常厉害。

生:灯亮了/我仓惶地睁开眼/黑压压的人群/一如汹涌而至的波涛/惶恐的挣扎/断断续续的呼吸/随着我内心翻涌的恐惧/一同堕入无尽的虚空/我醒来/渴望于黑暗中找到一丝温存的光亮/就如同在水泽中翻腾的鱼/去获取更多的氧/另一层浪花袭来/是细碎的讥笑/灯灭了/却从此在心中燃起了/另一簇光

(学生鼓掌)

师:老师真的很佩服你,即兴创作得这么好。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解读下?

生:她的诗让我想起了蒙克的一幅画——《青春期》。画的是一位全身裸体的少女躲在房间最阴暗的地方。我想表达的可能是面对我们身处的黑暗的境况,自身的无力感以及想要去冲破黑暗,迎接光明的情绪。

师:由前面的小诗人的诗歌联想到油画,绘画艺术,非常不错,看来艺术是相通的。她说表达的是想寻求突破而不得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同学?

生:我想起了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黑天鹅》。虽然她被现实束缚着,但她一直想做内心里最真实的那个自己,想突破肉体中的自我,来寻求精神上的自我。

师:哦,通过突破,来寻得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诗人,你能不能起来解读一下?

生:我觉得她们真的是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向往的舞台,有的时候会恐惧,比如说我平时喜欢朗读,我就举手,但是因为紧张我的声音会颤抖,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在下面嘲笑我,这个时候我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我有时也会在家喝我爸妈哭诉,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

师:但是我觉得你现在已经很有勇气了,首先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我觉得你更有收获的应该是发现班上有同学能够走进你的心里去,能够了解你。

生:对。我以前觉得肯定是没有人会理解我的,现在我觉得很欣慰。

师:哦,通过诗歌达成了一种心灵的交流。

(学生鼓掌)

师: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我再请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写得很通俗易懂。嘿/你看见我的月亮了吗/她是有着阳光般温暖的颜色/对/还有窗门里/透过它我看见/小精灵在空中跳舞/细菌在西瓜皮上躲猫猫/花粉在空中溜冰/可是/它们突然不见了/你说/是不是你拿的/我都看见了/全都看见了/你为什么用黑色的油漆染黑她/用坚硬的铁笼锁住她/我的月亮已经找到了/可她再也不会发光

师:我看大家既感叹你的诗写得很好,同时又若有所思。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解读?

生:我儿时在农村待过。那个时候看天空中的月亮真的是很明亮,它是可以照进人的内心的,当你夜晚在农田上站着,畅望远方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是这么的广阔。月光铺满大地,你的心也充满了无限想法。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在月亮上待一会,该有多好啊!现在来到了城市,也许我是生活地更好了,物质条件更好了,但当我抬起头看月亮时,才发现它什么时候变灰暗了?到底是月亮变灰暗了,还是人心灰暗了?

师:你的解读也给我带来了思考。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冲击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当然你所抒发的不一定是诗人想表达的,但我依然觉得很好。请问小诗人,你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生:我想表达的是家长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师:哦,是对当今家庭教育,或许还有学校教育的质疑。诗歌中的月亮、细菌、花粉等意象是象征着孩子的美好的想象力的。通过刚才的互动,我发现大家的诗歌写得是那么好,解读诗歌的能力也很强。大家可以发现,每首诗歌的作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言说方式,诗歌本身也是特定心境的产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维认知、个人性情的影响,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最终唤醒文字,使诗歌成为了无限可能的东西。读者阅读诗歌,是对诗歌进行的一次再创造。我们也要感谢朦胧诗的这些诗人们,正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避免了口号式的呐喊和一览无余,我们才有如此丰富的“心灵的回响”。(师板书“心灵的回响”)最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双桅船》,感谢它带给我们这么多的东西。

(学生齐声朗读)

师: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诗人,但我们都可以有诗意的情怀。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