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铜陵市历史高考研讨会交流论文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复习效果
铜陵三中 冯定育
“江南十校”考试结束后,各校已基本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在新的高考考纲及考试说明已出台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新的考试原则与精神要求,探索出一套较好的复习方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复习效果,恐怕是每一为高三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本人认为高考前夕,在各种因素中,学生的因素是主要的,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钻研,主动总结,自我消化巩固和提高,比教师自己过多地重复讲述效果应更好些。因此,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就显得尤其重要。
总体思路: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想想为什么?谋划怎么做?首先应让学生检查反思自己的薄弱之处在哪里?其次想想为什么是这样?再次谋划应该怎么做?(规划目标、选择资料与试卷、如何复习?看书与做题的关系等)
一、 指导学生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态度
历史基础知识是判断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考查能力的问题也需要基础知识,如没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本,没法入手解题。因此,高考前夕,需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基础知识的记忆上,切勿好高骛远。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要牢固,二要系统。只有牢固和系统的知识,在考场上才便于和考题相链接。
历史基础知识,大体可分为
1、 历史事件。对这类知识可指导学生按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时间、地点、人物、性质、事件)、结果、影响等要素进行掌握,可采用提问方式。
2、 历史概念。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相关知识。
3、 历史人物。可指导学生重点掌握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重要观点(主张)、贡献及评价方法等方面。
4、 历史基本理论与史观。对这些基本理论与史观教师可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和习题指导学生加以理解、掌握和运用。
其中必修二经济史特别适合综合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从不同角度认识、评价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忽略课本后面的附录(历史年表)和配套的地图册。
所谓“把书读薄”,即全面研读教材,关注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不能遗漏;所谓抓住“主干知识”,即是对重点基础知识必须记牢、记准。
二、指导学生重建历史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能力。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材料选取虽然在教材之外,但内容则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中心。解决二轮复习出现的问题,要立足教材的主干知识,知道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与思路去构建知识网络,以利知识重整和内化,提升归纳概括、比较能力。
1、 模块内整合
(1) 单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知识整合
(2)单元内 主题整合
(3)模块内德专题整合
2、 模块间整合(通史模式)
3、 运用“新史观”构建专题
4、 以时政热电切入来构建专题
特别推荐:中学历史教学2011、12 期:图解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知识。
三、 指导学生历史记忆方法,提高历史学习兴趣与复习效果。
四、加强历史解题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是精选试卷。以近几年安徽和全国高考真题为首选。
二是在学生精炼的基础上,教师精讲。在学生错误集中的地方,教师精讲或学生自讲,弄清错误原因,指导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也可采用集中精讲与课下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搜集相关的习题反馈练习,巩固强化。
三是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分析错题原因和认识、总结答题方法,经常翻看。
四是研究高考试题。
特别提醒:关注图表型试题的解题指导。
此外:要克服两个不好的习惯:只做选择题,不做非选择题;对非选择题只看只想不动笔:要把平时的考试但高考。
五、引导学生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高考命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因而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紧密联系时政热点,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把握历史的史鉴功能,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所渗透出来的理念、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何界定现实热点问题的范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关注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等现实热点问题。
2、关注持续性热点
3、关注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实热点问题。
由此,我主要确定以下热点现实问题
(1)中外民主思想与实践
(2) 中外经济政策调整与创新
(3)中外文化创新
(4) 民生问题
(5)周年问题
(6)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
指导学生:
(1)整理和准确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2)进行适当的习题训练,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六、适时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
高考前夕,学生因学习压力空前巨大,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甚至问题是很正常的,但需要及时、科学疏导,否则就会形成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影响高考成绩的稳定发挥,甚至一个学生的一生。
一般来说,大体有四类心理现象:
一是困惑心理;二是焦虑心理;三是疲惫心理;四是浮躁心理
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疏导。
总之,在最后阶段,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指导、疏导,学生肯努力,重理解,巧记忆,讲策略,谋方法,善思考,会感悟,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2012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