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历史 > 教学心得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字体【 】  编辑日期:2013/3/9    编辑:翟 翀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堂公开课的自我反思

单位:铜陵三中 姓名:翟 翀 

【内容提要】当前,新一轮课改大潮正奔涌向前,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踊跃投身其中。新课程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为我们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本文笔者拟从自己的一堂公开课进行反思,重点关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怎样进行科学配套的工作,据此探讨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   反思

课程改革是个崭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每位青年教师都应该投身课改大潮,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下面是笔者就上个月在本校第三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暨市级高中课改样本校开展教学展示活动中的一堂公开课所做的自我反思,以粗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尤其如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应当读透新课标,按照其要求备课。我们的历史教材精心选取学生应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本史实,采用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与观点,所以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2]我的课题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尽管前辈有忠告并且自己也明白,这课远不如讲战争来得精彩,不如分析经济危机来得靠谱,不如许多能设计成表演课的受宠,但我依然认为任何一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精彩的可能,况且这是高中历史第一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系到以后的历史教学。“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顾风雨兼程”,课题确定下来后我立即结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基础对教材、教参以及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理解西周分封制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知道宗法制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3)学会从课本中提炼信息,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分析历史事物,以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各种资料来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并进一步认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科学性应该是有效性的前提。我认为第一课的教学应该做到学生入门政治制度史和为建构第一单元的知识体系做铺垫即可,不需要精深分析。所以,关于“掌握”的内容,其实就是几个历史概念,用语文学科的称呼就是几个“名词”或“短语”,用英语学科的叫法就是几个“单词”,如此而已;关于“理解”部分,则是初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科学地看问题,只求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一些印象或叫培养一点语感;关于“运用”,设计让学生从各式各样的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历史、认知历史、比较历史和感悟智慧,去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和加强自己学好历史的信心。在众多政治制度中把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因为它们的实施是西周之所以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的重要因素,体现出了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涉及要求较高的分析、归纳以及概括能力,而高一学生尚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对此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应当是难点。

其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实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当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越来越流行。而历史学科有着丰富史料的学科特点则决定了历史教学和多媒体的亲密。最关键的是政治制度史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如果完全凭教师一张嘴来描述显然是效果有限的,而再配上省时省力、有声有色、还可以做成动画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大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4]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法宝。本课运用到多媒体的地方有: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通过两张图片,从本课重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导入。

根据图片思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的新闻图片和中国古代青铜器“钺”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历史文物去了解文明和历史,由宗法制和分封制导入到新课。在教学中,资料的精心选择和运用也是一门学问,一种策略和一种艺术。之所以选周星驰的图片,因为和他有关的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之所以选“钺”而不选其他的青铜器,其实是在教学生学习教材的诀窍——为什么教材上第一单元首页选用“钺”?其他单元呢?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你注意到这本书还有哪些设计上的特色么?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重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部分是我运用多媒体辅助的重点帮扶对象。设计如下:

 

1,分封制

问题设计:①“西周为什么要分封?”(目的)课件提供夏、商、周三代疆域变化图。

对比分析历史地图并回答问题,理解分封的目的。

②“哪些人主持分封?分什么?怎么分?”(内容)课件显示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和西周分封后的地图。

根据问题自主阅读课本和资料掌握相关内容。

③“分封后,这些诸侯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影响)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和相关资料(如典故“楚王问鼎”),学生讨论后以课件显示结果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阅读并讨论分封制的影响,初步了解用发展的眼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

过渡

设置周天子如何确定继承人的故事情境引入宗法制。

主动思考

2,宗法制

以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教师讲解宗法制的目的和确立嫡长子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呼应前面提出的情境,并结合历史资料讲述宗法制的作用。结合图片资料分析讲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认真听讲并做相应的课堂笔记

此外,“历史纵横”部分的“礼乐制度”也是本课的内容组成,鉴于教材上的文字介绍干瘪晦涩,我特意安排了周礼中关于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方面的资料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在相对比较枯燥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去寻找比较有趣味性资料,应该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诀窍吧!

教学中,要提高有效性还必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5]所以,我还试着转变学生的旧思维方式,使之由原来的重史实记忆转向重历史事实的原因、结果分析;试着实现由原来初中时期教师的主讲到学生的主学转变,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绝不应是传统教育所比拟的把“缸”里的水倒入“碗”中,而是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加以研究并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成为不断完善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作过程。[6]所以,上面表格里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学生活动方面,我为学生设计了不少预留时间,让他们能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亲自体验解析历史的快感。再如对本课第一目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基本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约2分钟。

设计若干问题,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标对这一目的要求不高,我觉得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所以我要求学生学用读书归纳法尝试自主归纳基本内容,然后再由若干难度递增的问题来检验和巩固。心理学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又有人言:善教者,必善问。所以我的问题设计是这样的:图片上大禹的服饰和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时代怎样的变迁?让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是禹还是启?世袭制除了“父子相传”还有什么别的方式?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所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你觉得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应该是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的,既能锻炼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效果应当在粗糙的问题之上。

另外,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是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大势所趋,不过仍需注意:方法不是越多越好,课件不是越花哨越好,课堂更不是越“热闹”越好。聂幼犁先生曾言:不知何时,教育界流行“一堂课至少让学生自己活动20分钟才算素质教育”的标准,而且将学生的活动理解为外在的行为,令人啼笑皆非![7]据此,某位前辈关于角色扮演体验宗法制的建议我就没有采纳,一方面是时间紧张来不及准备,另一方面我觉得要求一课之缘的学生来做这样的活动未免尴尬,而且做秀的成分太多,这不符合我的教学风格(比赛前临时借调的班级)。

第三,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看学生本课所学能否可持续发展。历史是一种解释,更是一种思考。在课程的主体内容讲完后,还应该设计好当堂练习和课后的作业布置。我这节课的当堂练习是要求学生运用今天的所学知识,指出一段模拟西周前期政治生活中的独白有哪些错误之处。从我点拨后的学生回答的踊跃表现看,从最后那位女生的精彩解析出乎我的意料来看,我相信他们弄懂了。最后我发现时间还有几分钟,就在作业布置上做了个小小的引导:从介绍我自己的姓氏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给出作业题“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么?”

“玉不琢,不成器”[8],我们青年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不断地打磨。我的这堂课也是经过了教研组成员和前辈们的指点后才逐渐成型的,不论是导入部分图片的选取,还是篇幅上详略的安排;不论是细节上的设计,还是是否要开展情景模拟活动方面;甚至包括教学语言的基本功等等。

综上,笔者从这次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少要做到三点:课前备课要精细、课堂教学要科学、课后反思要及时。“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有实践有反思才有提高。“上学以神听之,学在骨髓矣;中学以心听之,学在肌肉矣;下学以耳听之,学在皮肤矣。”[9] 要真正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奔涌向前的今天,我们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勤于反思,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礼记·中庸》

    [2] 陆茂荣历史教师培训工作室:《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发表于 2000-2-13

[3]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 厦门集美中学刘卫平 刘千方 陈艳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 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聂幼犁:《给教师的建议:从“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

[8] 《三字经》

[9] 马总(唐):《意林·文》。
分享到: